民国时期的嫁衣


图:民国婚纱照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这一时期西方文化渗入国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

我国的婚俗文化也受到了这一巨变的影响,各种西方婚俗被引入国内,婚礼服饰也变得更加开明,更加多样化。民国女子的嫁衣除了沿袭传统的袄裙外,又增加了旗袍、婚纱等多种造型。


图:民国婚礼 女子着袄裙、男子着长袍马褂

民国初期,在我国一些相对封闭和落后的地方,婚礼习俗依然固守着传统,新人的婚礼服依然延续旧制,新郎一般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新娘则穿袄裙,戴凤冠霞帔或大红盖头,着绣花鞋。


图:清末民初婚礼 女子着袄裙、男子着长袍

袄裙基本沿袭了明清时期汉族女子的婚服形制:通身为红色,上袄宽大及膝、大袖、有领子、对襟,左右及后开衩,周身加金绣,下裙为马面裙。


图:民国女子着凤冠霞帔和袄裙

凤冠在民间称为“花冠”,也为耀眼的红色,上半部分缀以红花、流苏、珠串、凤凰、蝴蝶等饰物,且团簇红色绒花。绒花周围点饰珍珠,珍珠的大小是身份的象征。

除了戴凤冠,有些新娘也会戴大红盖头,如何选择完全依据其身份地位而定。


图:民国婚纱照女子着旗袍戴花冠披巾、男子着长袍

民国初年,当一些偏远地区还在固守婚礼旧俗的时候,在中国的一些沿海大城市,已经掀起了新式“文明结婚”之风。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女子的礼服除了上衣下裙这一单一款式外,另外加入旗袍。至此,旗袍被正式确立为中国现代女性的“国服”,成了一些大城市摩登女郎们的日常装束,也成为了民间婚礼的“常客”。


图:民国婚纱照女子着旗袍戴花冠披巾、男子着长袍马褂

头饰方面,民间自发形成了各种与婚礼旗袍相搭配的款式,最初的款式是从旧式婚礼中继承下来的花冠,但是与此前有所不同的是,与旗袍搭配的花冠后缀了一条几米长的罩纱或长披巾。


图:民国婚礼女子着旗袍戴花冠、男子着长袍马褂

1935年,民国政府发布了《上海市新生活集团结婚办法草案》,对新人的服装作了明确的要求:新郎穿着蓝袍、黑褂、蓝裤、白袜、黑缎鞋、白手套;新娘着短袖淡红色长旗袍、同色长裤、同色缎鞋、肉色丝袜、头罩白纱、戴白手套执鲜花。为表示国粹还规定新娘不得烫发,不得穿平跟或高跟皮鞋。


图:民国结婚照女子着婚纱、男子着西装

随着西学东渐之风日盛,西式婚礼服逐渐在民国一些开放的城市流行开来。一些摩登之士开始将西服和婚纱视为婚礼的标配。不过真正让西洋婚礼之风刮遍民国的,还是因为一场世纪婚礼,那就是蒋宋联姻。


图: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照

1927年的12月1日,宋美龄和蒋介石大婚,从此拉开了民国西式婚礼的序幕。婚礼当天,宋美龄穿着圣洁的婚纱,蒋介石穿着黑色燕尾服,内着白色衬衫,条纹西裤,银色领带。这场豪华的婚礼,从服饰、款式、颜色上都打破了原有的红色为天下的局面,圣洁的白色从此登上了婚礼的大雅之堂,从排斥到融合,婚纱成为了接受西方文化的标志之一。


图:民国结婚照女子着婚纱、男子着西装

民国时期的婚纱款式与今天的相差不大,有长袖、短袖、无袖等款式。有些还将旗袍与婚纱的款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样式。

民国时期,婚纱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通商繁荣之地,成为当时开明人士的首选礼服,这也为后来的婚礼服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