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甲胄——兜鍪

兜鍪(móu)是古代士兵的防护装具,用于保护头部。先秦时期,人们称头盔为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有“左右免胄而下”的记载。到了秦汉时期,随着铁质兵器的广泛使用,铁质的头部护具变得常见,出现了“兜鍪”的称谓,此后就一直沿用。

初唐时期的兜鍪基本沿用了南北朝和隋朝时期的样式和形制,兜顶呈半球形,为一个整体,兜顶下方用甲片围合,由织物或皮革编缀而成的顿项用来保护颈部,长至肩膀。

与前朝略有不同的是,领口处有两个圆钩,用来穿引绳带系束身甲。


图:河南洛阳偃师唐柳凯墓出土的武士俑

盛唐时期的兜鍪造型夸张,更注重美感,缺少了实用性。此时的兜鍪仍然有半球体的兜顶,但顿项与兜体合为一体,两侧向外翻卷,形状较宽大。在很多唐代墓葬中都能看到这种造型夸张、颇具特色的兜鍪。


图:上海博物馆藏唐代石天王像


图:河北定州市静志寺塔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铜天王像


图:敦煌壁画榆林窟中唐第15窟《南方天王像》

中唐时期的兜鍪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制,一种将盛唐时期兜鍪两侧的翻起明显收回,更加注重实用性,在简化造型的同时也能起到保护后颈和两侧耳部的作用。


图:洛阳市博物馆馆藏唐三彩天王俑

另一种就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凤翅兜鍪,这种兜鍪两耳处有凤翅装饰,与兜鍪的兜体形成一体,兜体之上也有花纹装饰。顿项一分为三,上面覆盖有细小的甲片,以上片压下片的方式编缀而成,能更好地保护耳朵以及脖颈部位。凤翅兜鍪样式华丽,甲片细小,编缀方式精细,据推测应为高级将领所穿着。


图:甘肃省博物馆藏叶家堡出土唐三彩天王俑

晚唐五代时期,兜鍪的兜体由五排环状甲片编缀而成,下方左中右分别由三块小甲片编缀的顿项构成,左右两片较窄,中间一片较宽。兜鍪的额部装饰有兽面,缨饰从兽面顶部一直向后延伸至脑后。


图:四川省成都市永陵(王建墓)出土的武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