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服饰•后妃命妇礼服

相对常服而言,礼服通常在隆重正式的场合穿着,如册封、祭祀、朝会等。

唐代的宫廷女性按照等级可分为:皇后、太子妃、内外命妇、宫官、宫女。其中,只有皇后、太子妃、内外命妇和宫官有权穿着礼服,且其具体的形制都有明文规定,等级分明。

唐高祖李渊颁布的《武德令》明确规定,皇后的礼服有三种:袆(huī)衣、鞠(jū)衣、钿(diàn)钗礼衣;太子妃的礼服也有三种,分别是榆翟(zhái)、鞠衣、钿钗礼衣;内外命妇的礼服有六种,分别为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

在《唐六典》《旧唐书》《新唐书》《通典》《开元礼》等书中,都有对礼服场合、形制、搭配、材质、色彩、纹饰等方面的具体记载,制度上承袭周汉,与隋朝基本一致,而款式、头饰、佩饰则比隋朝更华美富丽。

袆衣是皇后礼服中的最高形式,只有皇后才能穿着,仅用于接受册封、协助帝王主持祭祀等重大场合。

目前,唐代袆衣缺乏具体的形象可考,只能从古籍的文字记载中略窥一二。唐高祖武德四年(624年) 颁布的《武德令》中,正式规定了服饰礼制,其中对袆衣的规定如下:

袆衣,首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其衣以深青织成为之,文为翚(huī)翟之形,(素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黼( fǔ)领,罗穀褾(biǎo)、襈(zhuàn),褾、襈(皆用朱色也)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以青衣,革带,青袜、舄,(舄加金饰)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章彩尺寸与乘舆同)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

由此可见,袆衣的颜色为深青色,上有五色长尾锦鸡(翚翟huī dí)纹饰共十二排。袆衣里面的中衣为白纱制成,衣领上有“斧”形纹样,领、袖、摆的边缘以朱红色绉(zhòu )纱绲(gǔn)边。下配深青色蔽膝,边缘暗红,上有三排锦鸡纹样。腰间为深青色大带,用青色丝带系扣。大带之外再系革带,左右两侧分别垂挂一组佩,背后佩戴两条大绶。足穿青色的袜、加金饰的青舄(xì)。

皇后着袆衣时的首饰为“花十二树”,头两侧配有博鬓。2013年隋炀帝萧后墓出土了一顶花树冠,萧后卒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以皇后之礼将其葬于炀帝陵,因此其礼服可作为唐皇后袆衣首服的形制参考。


图:萧后墓出土的花树冠及复制件


图:萧后墓出土的花树冠复制件之花树

根据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公布的修复资料与实物显示,萧后冠上有13组花饰,每组花饰都有一个木质基座,基座之上,12根弹簧状的花柄各支撑一朵鎏金铜箔花,簇拥着正中间一朵宝花,共有花13朵。据研究者推测,萧后花冠的花树比唐制中皇后“花十二树”多一个,或许是李世民对前朝皇后的特别礼遇。

除了花树,萧后冠上还发现了12枚“宝钿”,这种水滴型配饰用琉璃或玉石贝壳镶嵌,四周镶有珍珠。


图:萧后冠上的宝钿原件及复原件

博鬓是垂挂于头两侧的弧状饰件。据考证,这种装饰最初源于一种卷曲的发式,后来演变成为冠两侧的饰物,龙门石窟北魏礼佛图中,头戴莲花冠的皇室女眷的冠下两侧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向外卷曲的饰物。


图: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战国时期
鬓边垂发外卷的玉舞人


图:龙门石窟北魏礼佛图中的博鬓


图:太原市北齐娄睿墓出土的北齐时期博鬓
(南京博物院收藏)

隋唐时期,博鬓通常呈弧状,外端上尖内收,装饰方法与宝钿类似,嵌有珠宝。


图:萧后墓出土花树冠之博鬓原件及复原件

“鞠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天官•内司服》一书中,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周礼注疏》中解释: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鞠尘” 中的“鞠”通“曲”,指的是酒曲所生的霉菌,色淡黄,如尘。由此可见,鞠衣的颜色为黄色,像桑树初生的黄嫩叶子。

鞠衣是皇后和太子妃“亲蚕礼”时所穿的礼服。“亲蚕”即每年三月的蚕桑时节,王后带领众命妇祭告先帝,寓示“男耕女织”。亲蚕礼是中国古代由皇后主持的最高国家祀典,因此鞠衣的正式性仅次于袆衣。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鞠衣,黄罗为之。其蔽膝、大带及衣革带、舄随衣色,余与袆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