钿钗礼衣

钿(diàn)钗礼衣是唐代宫廷女性的末等礼服,也是主要礼服之一,上至皇后及太子妃、下至末等官员妻女都可穿着。

它既是皇后及太子妃宴见宾客时的礼服,也是内命妇寻常参见的公服,也是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时的礼服,还是宫廷女官的礼服,以及六品至九品官员妻女的婚服,是名副其实的宫廷女性“日常小礼服”。

据《新唐书•志卷十四•车服》记载,钿钗礼衣“制同翟(dí)衣,加双佩、小绶,去舄( xì),加履”,即钿钗礼衣的形制与翟衣相同,大袖,腰系双佩小绶,足服为履(单底鞋)。

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钿钗礼衣形制大体相同,但在材质、颜色、纹饰、佩饰、发饰上有所区分。此外,钿钗数目也有明确的尊卑之别。

据唐高祖《武德令》所记载,皇后的钿钗礼衣为“十二钿,服通用杂色,制与上同。唯无雉及佩绶(去舄加履),宴见宾客,则服之”,皇太子妃“九钿,服通用杂色,制与上同”,另《新唐书》中也有“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的记载。

有学者称,莫高窟103窟中的壁画《乐庭瓌(guī)夫人行香图》中,都督夫人太原王氏所穿的即为“钿钗礼衣”。


图中的乐庭瓌夫人头梳高髻,头梳峨髻,头顶“朵子”,以鲜花、小梳、花钿装饰;身穿碧衫红裙,肩披绛地帔(pèi)子和白罗画帔,脚蹬笏(hù)头履,手捧香炉,虔诚向佛。

形似巍峨山峰的一种高髻。唐代女性喜爱梳高髻,为了打造高耸的发髻,大多使用义髻,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假发。

义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唐代时已经普及,敦煌莫高窟壁画里很多女供养人的高髻都是假发,新疆阿斯卡纳张雄墓也曾出土了大量木漆制作的义髻。


图:阿斯卡纳唐张雄墓出土的木质义髻

王氏鬓上对插的金翠首饰,也叫金钿、金花。《说文》:“钿,金华也。”“以金制成花形蔽饰发上,故名钿。”王氏为五品,金钿应为五枚。

唐代中原地区习俗,未出嫁女子用帔帛,已婚女子用帔巾。帔巾比帔帛比更窄更长,材料多用纱,从肩搭下,缠绕于双臂。

又名半袖,隋唐时流行的一种罩在衫、裙外面的短袖女装,衣领宽大,可袒露胸部,面料多用锦,没有纽袢,只在胸前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

色如石榴的染缬(xié,防染印花的古称)曳地长裙,裙腰处以带系结,垂至膝下。

因鞋头上翘、形似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笏板”而得名,高高翘起的鞋头用花纹装饰,能将曳地的长裙托起,便于行走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