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官服•冠•平巾帻

帻(zé),原是一种秦国武将用来裹发的长帕,系于前额防止头发散落遮挡视线,作用类似于如今的发箍。到了汉代,帻演变成了一种有硬挺顶部、可以罩住整个头部的头巾,男子二十成人之后“卑贱执事不冠者”戴帻,帻成为了不能戴冠的下层百姓的日常穿着。

后来,因为统治者率先穿戴(一说为汉元帝因额发厚戴冠时不雅之故内衬帻,一说因王莽秃顶少发故戴冠时内衬帻以遮丑),以及士人认为帻比礼冠轻便风雅,到了东汉末年,文武百官及平民百姓皆戴帻,且为官者上朝或公事时帻与冠要一起穿戴。


图:汉墓画像石中的介帻和平巾帻

帻分为“介帻”和“平巾帻”。“介帻”又叫“屋帻”,顶部隆起,造型似夹角屋顶,呈“介”字形,文官戴冠须衬介帻,东汉时期逐渐与进贤冠融合为一体。“平巾帻”是指顶部平坦的巾帻,武官戴武冠时作衬。

帻的主体部分称为“颜题”,两边围向脑后并延伸出竖立的双耳,耳下用方形的""连接固定。


图:“帻”的基本结构

颜题:帻体下部包裹额头的一圈壁。

屋:帻的顶部,介帻屋尖,形似“介”字,平巾帻屋平。

耳:汉文帝加长颜题使之延伸出来的结构。介帻耳长,平巾帻耳短。后来平上帻的耳消失,与屋之间连接形成了高耸的后部。

至东汉晚期,平巾帻的后部逐渐加高,开始向前低后高的造型演变。到了两晋时期,平巾帻前面呈半圆形平顶,后面升起呈斜坡形,整体变小,造型与冠十分相似,因此也称“小冠”。此后,“小冠”式平巾帻又出现了前贯横导、后插长簪的样式,且横导不断变直变宽,帻顶开始变成双峰。

这种平巾帻可单独穿用,也可在帻上加笼巾,称为笼冠。由此,帻的地位逐渐提高,开始在官服中穿用。


图:陕西西安洪庆原十六国梁猛墓出土的平巾帻男立俑
黑彩平巾帻,前低后高的弧形帻顶,耳部上翘


图:1956年江苏省南京市出土东晋持盾陶俑(南京博物院藏)
戴平巾帻,穿交领右衽窄袖短襦,左手持盾


图:湾漳北朝壁画墓壁画(摹本)中头戴平巾帻和笼冠的武士

到了隋代,平巾帻的形制基本延续了北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上大下小,前低后高,“耳”和“颜题”之间有一梁,期间贯一白色横导出。《隋书•礼仪志》记载:承武弁者,施以笄导,谓之平巾。大业二年隋炀帝改服制,规定隋朝武官戴平巾帻、穿袴褶。


图:隋代平巾帻结构


图:河南安阳隋张盛墓出土的头戴平巾帻(小冠)的瓷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