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军戎服饰:皮甲胄


图:战国时期皮甲复原图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制作各种甲胄来进行防身了。最早的甲胄制作简单,材料易得,一般是使用兽皮或藤木之类制成的,其中以兽皮制作的皮甲为主。

最早的皮甲应该是将整张兽皮披在身上,后来才将皮革裁剪缝合,这样能更有效地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又不影响行动。


图:湖北楚国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皮胄

目前,国内出土的先秦时期的皮胄数量有限,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战国墓出土的皮胄。

它共由十八块各种形状的皮甲片组成,甲片上经过髹漆(赤黑色的生漆),由丝绦编缀。凡是不叠压而露在外表的皮甲片的边缘都有模具压过的凹槽,这些凹槽可能仅仅起到装饰作用。


图:商代皮甲复原图

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商代古墓中,出土了一件商代的皮甲残迹,它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皮甲残片,也是迄今我国出土的唯一一件商代皮甲。

它的最大径为40厘米,其上以黑、红、黄、白四色绘有云纹与不明几何图案。根据残片尺寸分析,该残甲应该是便于加工的整块式胸甲,以前后片的形式穿戴,用于防护胸腹要害的。


图:先秦时期的犀甲

到了周代,皮甲仍是士兵们主要的甲胄之一,有“司甲”的官员掌管甲衣的生产,由“函人”来监管制造。皮甲多以坚厚又有韧性的动物皮为材料,主要有犀(犀牛)甲、兕(野牛)甲、合(多种皮质复合)甲三种。

这一时期皮甲不再只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发展为甲身、甲袖和甲裙三个主要部分,可以更有效地防护身体了。


图:云南傈僳族使用的牛皮甲

而制作皮甲的技术也明显得到了改进,工匠们已经将整片皮革裁成小份甲片,再用索条来编织皮甲了。有时候为了增加甲片的强度,还会用双层或多层皮革缝制。

据战国时期所著的《周礼·考工记》记载:“甲匠制甲,使用犀牛皮, 一副甲需要七片甲叶连缀,采用兕皮需要六片,如犀兕皮合用,则五片即可。犀甲寿命百年,兕甲寿命二百年,犀兕复合甲寿命三百年。”


图:制作皮甲使用的材料

这一时期制作皮甲较之商代更规范,工序也更复杂。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在制甲之前,要先量人的体型,再裁制皮料,并称量甲衣、甲裳重量是否相等,甲围应等于甲长。甲衣皮料鞣制不熟,则甲脆不坚。鞣制太熟,则会使得皮料软弱,失去防护力。


图:曾侯乙皮甲胄复原示意图

在制作中,还要注意观察连缀甲片的穿绳孔,孔眼以小为佳;甲片内层应当平整光泽;甲衣接缝上下应该对直;甲衣装进口袋体积要小;举起展开,防护面要大;穿到身上,甲片不会相互磨切。


图:湖北九连墩出土的楚国皮甲胄

此外,为了增加耐用性,皮甲表面还会涂上赤黑色的生漆,即所谓的“髹漆皮甲”。

髹漆皮甲在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发现,比较典型的是湖北曾侯乙墓中发现的战国初期的皮甲,该皮甲分甲身、甲袖和甲裙三部分,甲身有2排21块甲片,甲袖有13排87块甲片,甲裙有4排56块甲片,共计164块甲片,这些甲片由丝带系合,上面都涂有髹漆。而胄则是由18块皮甲片组成的,表面也有髹漆。


图:湖北九连墩出土的楚国皮甲胄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的皮甲还进化出了立领式护颈“盆领”和玉璜形皮片连缀而成的“披膊”。另外,出土的皮质头盔盔带有护额和顶部加强筋,工艺相当繁杂。

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我国皮甲制造业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加工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些皮制甲胄对比商代同类产品,制作规范,配件增多,防护面积扩大,奠定了直到两汉时期皮铁甲胄形制的大体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