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服是宋代官员办公是所穿戴的制服,因为与朝服相比减少了很多配饰,因此也叫做从省服。宋代官员的公服,虽然是沿袭了唐制,但品色服制更加细致与完善,君臣的服饰和服色按照官阶的不同有所匹配。三品以上用紫色,五品以上朱色,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元丰改制之时,青色被弃之不用,武臣内侍皆服紫,四品以上用紫,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公服的样式是曲领(圆領)大袖。衣服的下摆处加了一条横裥(jiǎn),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的是展脚幞(fú)头,脚上穿的是黑靴。
在宋朝,官员一般上朝都是身穿公服,头戴黑色的展脚幞头。宋代官员所戴的展脚幞头最大的特色就是两边那两条长长的硬翅。官员头戴幞头是从唐代开始兴盛,但当时的幞头是没有那么长的双翅的,直至宋代,两翅的长度越来越长。
从细节来说,宋代初期幞头为前额帽山边缘呈上宽下窄坡棱形,到后期,展脚幞头则逐渐演变成为呈规则的矩形帽桶形制。
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是公服。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凡是服紫色或绯色公服者,都加佩鱼袋,鱼袋在唐代本是在袋内盛以鱼符,刻官职姓名于上,以作出入合符的需要。到宋代则在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而佩在公服上,系挂在革带间而垂之于后,用来区分贵贱。
在宋代,赐金紫或银绯,是人们颇引以为荣的一件事。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得到赐服银绯的荣宠。所谓赐金紫,就是佩金饰的鱼袋和着紫色的公服;银绯就是佩银饰鱼袋和着绯色的公服。另有一种借紫及借绯,就是依官论,只能着其本等级的服色,但如出外任节镇或奉使的官职时,可借着紫色公服。所以,在宋代的官衔上往往有“借”、“赐”紫金鱼袋、银鱼袋的某某官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