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士人通常着六合靴。据《旧唐书》记载,六合靴起自两魏周齐时期,原本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时所穿,是用黑色皮革缝合制作而成的一种皮靴,起初是为了“便于戎事”。
《隋书》记载“帝王贵臣多服乌皮六合靴”,但到了唐代,六合靴就“贵贱通用”了(出自《旧唐书•舆服志》)。唐代的六合靴上朝时也可以穿,著名的“力士脱靴”脱的就是六合靴。
唐代的靴有高靿(yào,指靴筒)和短靿之分,鞋头翘起,筒口较宽,靴筒中可以藏刀、放书信。
除六合靴外,唐代还流行吉莫靴(一种皮靴)、蛮靴(随胡舞传入中原,多为舞者所穿)等。从留存下来的壁画中看,下层劳动人民穿靴主要集中在猎户、马夫、力士、乐工等职业者,庶民男子着履的情况更多,主要有丝鞋、绣鞋、麻鞋、棕鞋、草鞋、木履等,而需要耕作的劳动者则以草鞋、麻鞋为主。
这双晚唐时期的木履鞋型似船,鞋头翘起,前部有装饰花纹,鞋底有木齿防滑。广州解放中路曾于2018年出土了10余件晚唐木履,说明在多雨的南方穿木履是唐代很常见的生活情态。
这双蒲草鞋长24.5厘米,用柔韧的蒲草编制而成,纹路细密,鞋帮为船形,鞋尖翘起,上缀有两颗圆珠作装饰。据说这种翘起的鞋头能托起长袍的下摆,避免衣服粘上尘土,还能减少鞋尖的磨损。
这双出土自吐鲁番地区唐代墓葬中的麻鞋,鞋面以细麻绳编织而成,鞋面相比蒲草鞋结构更疏朗,鞋底和鞋带则用粗麻绳编织,中间成镂空状,鞋头呈尖圆形。在吐鲁番地区的其他唐代墓葬中也出土了类似的麻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