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官服•冠•武弁

武弁大冠,是弁(biàn)与帻(zé)的结合,内部为帻,外部套弁。它最初是将军武士上阵杀敌时所戴,弁用繐(suì)布(一种细而稀疏的麻布)制作。直到东汉晚期,武士们开始着全副甲胄,武弁大冠才退出实战,由原本的网巾状演变成了笼状硬壳。这种武弁用涂过漆的纚(xǐ )纱制作,周围裹细竹筋,顶部用竹圈支撑,质地硬挺,不易变形,《晋书•舆服志》称其为“笼冠”。到了南北朝时期,笼冠两边下垂的两耳变得更长,顶部略微收窄。

图: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的北朝笼冠陶俑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承汉制,武弁的样式都与前代大致相同,只是笼冠外形有些许变化,顶平,正面看近似一个长方形,左右两边为稍微外扩的弧形。


图:1956年湖北武汉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的笼冠陶俑

据《隋书•礼仪志》记载:“武冠,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笼冠,即古惠文冠也。天子元服,亦加大冠。今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可见原本为武官所戴的笼冠,隋代时已经不再是武官专用,帝王近臣皆可佩戴。


图:1957年西安市东郊吕武墓出土的彩绘戴笼冠文吏俑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隋大都督左亲卫车骑将军吕武墓中,就曾出土了彩绘戴笼冠文吏俑,该墓建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此俑头戴黑色笼冠,面施彩粉,上身内穿绛红色圆领衣,衣下缘以流苏为饰,外穿阔袖长领衫,下着黄色裳,脚穿黑色圆头履。